“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市教委《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教学研究、科研引领、教师培训三位一体开展工作。

一、扎实推进教学研究

1. 规范和强化教学常规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家常课,杜绝私自调课等现象,教导处加强随堂检查,做好推门课、预约课、公开课、研究课四类课的日常管理。

2)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评价、辅导”五个流程的教学管理。

每个教研组开展解读课程标准,细化阶段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叙写的活动。以“大单元教学”的思路进行备课制定单元学科计划,突出单元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步拟定一单元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一单元的作业设计和达标练习。在学习讨论和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学校完成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实施计划”,明确了各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依次确定教学方案,落实课堂教学。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一至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分单元的双向细目表。

每位任课教师在分析本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法指导,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各种需要,从而做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严格执行一二年级布置不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学生作业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布置给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必须自己先做过一遍,以便控制练习的难度和时间。各年级各学科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作业书写规范和书写质量教师作业批改认真、及时、正确并提高了面批的次数。二、三、四、五年级语数外教师每周定时、定点为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2.开展基于学情的主题式教研

1)适时开发校本课程,

每年的一年级组教研活动我们会邀请上一届的一年级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共同参加,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如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学科教师制定切实有效的、基于标准的学科目标外,根据市教委下发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指导手册》的行为习惯及评价,围绕学校“适应、发展、进步”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求,学校还组织一年级教师制定了学习准备期目标,以及分项评价具体要求。

根据以往几届一年级学习准备期的经验,学生的年龄特点,2016学年在低段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为一年级小朋友量身定制了一年级的Adjust and Enjoy (AE )课程,依据我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课程观及单元教学法编制的。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认知规律来设计,做到循序渐进。本课程以主题式建构每个课时。课程总共分为4个单元,以“环境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热爱集体生活”为主线。设置“美丽的校园”、“快乐的我”、“遇到问题怎么办”、“我爱我的班集体”四个主题。

2)关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比较注重学业成果,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评价,各教研组在学习了低年段学习评价指南后,制定了以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各学科课堂表现评价。之后,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分年级分阶段制定了学科学习习惯养成标准。 

3)关注作业形式的变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各年段语数外教研组确定了作业变革的主题,如数学组改变作业形式单一的现象,融入阅读作业、实践操作类作业等;语文教研组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口头表达作业的研究;英语教研组在绘本阅读、听说模仿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日常的书面作业和其他类型的作业的设计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根据教学目标,有时偏重书面作业,有时偏重其他形式的作业,有时将两者有机结合。提倡作业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附:(利用学习平台的作业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口头作业——“创课”在口语表达训练中的运用

【目标】

设计口语表达训练的初衷,是因为发现语文教学中课堂中的短短35分钟,很难满足于一个班级的口语表达的充分训练与达标,课后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一一检查全体同学的口头作业。长久以往,学生认为书面作业是硬任务,口头作业不一定会检查,可以不完成。于是导致完成口头作业的情况两极分化,学生发展情况不均衡,差异明显。

因此,尝试针对四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简要复述课文的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信息化平台,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基础上简要复述课文。

【怎么做】

简要复述作业。

四年级简要复述是语文口语表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简要复述口语作业训练。结合课后练习说写双通道中的要求,请学生当一回小播音员,以小小广播台形式与伙伴分享这个故事,可以给自己的广播台命名,设计个性化的广播台开始形式,配上自己喜爱的音乐等。让简要复述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主要有以下形式:

1、              板书复述

拍下课堂板书照片,供学生复述。

2、              思维导图复述

根据教师思维导图范例或学生自制思维导图(例:说明文《太阳》),理清思路进行复述。

3、              图片复述

根据课文内容配合连环图(例:《武松打虎》),或游记类课文的游览路线图(例:《颐和园》),供学生复述。

4、              视频复述

根据视频资料简要复述。(例:《扬州茶馆》烫干丝部分)。

【效果】

通过充分利用创课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每位学生表达的空间和舞台,学生呈现出了一份份缤纷多彩的立体化个性化口语作业。“小小广播台”的播音化复述表达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表达的强烈愿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同时,也解决了课堂35分钟无法让每位学生完成和检测的复述作业。以学生的“说”检测其听课效率,帮助其巩固课堂知识。实施中发现此项训练因为班级全覆盖,真正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能反映班级中等及以下的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上课往往不敢站起来说,也较少时间能一一辅导,多媒体平台提供了他们同伴分享学习,大胆尝试开口,两个单元后从不会说、不敢说能真正感受到他们在激励和实践中的显著进步。

3.开展分项评价研究

各教研组参照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低年段和中高年段),设计本学科的分项评价的方案,评价形式根据评价内容,有书面的、有口头的,还有基于网络平台的评价如一年级“2+1”模式即2次核心知识单项达标和1次期末学科活动,二年级“2+1+1” 即2次核心知识单项达标1次学科竞赛1次期末学科活动,中高年级2次单项监控和1次期末评价。(附)

二、科研引领评价改革,不断调整

随着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与丰富,教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的开展与实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在2016年申请的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等第制的教学模块目标达成评价研究》被列入区重点课题,以翼学院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以语数外学科单元模块为评价内容,将学生学习表现生成的大规模数据收集后进行编码解释,从而用于评价学业进程,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撑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习的过程。促使每一个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水平和能力,量体裁衣地定制教育机会。

各教研组以学校总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等第制的教学模块目标达成评价研究》为引领,语数外学科分别选择一个教学模块进行研究,如语文学科的阅读与表达模块,数学学科的数与运算模块,英语学科的词法和句法模块,每个年级每个教研组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当我们的研究落到实践层面上,我们用IPAD给每个孩子进行基于教学模块的测试,用等第加评语的方式描述学生单元学习情况,当每个孩子拿到他们专属的评估报告时,我们的内心又惊喜又激动,课题组老师共同研究了我们1.0版本的评估报告单,觉得在评估报告单的设计上,缺少学生自我导向和持续的积极性自我评价,所以课题组老师我共同商议,修改了原先评估的模板,我们不仅注重用等第加评语的方式描述学生单元学习情况,还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估,内容涉及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等方面。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反思学习过程。

三、围绕课题开展培训,达成共识

伴随以个性化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分析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不断成熟,“个性化”的教育、学习模式将成为正式学习环境中必须应对的挑战。教师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转变,我校的教师培训,也围绕学校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等第制教学模块目标的评价研究》进行。

1.集体培训,增加认同感。

学校对等第制评价的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评价研究及学校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评价活动等几方面进行了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白,第制评价的内涵与外延,明确等第制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因此评价标准的规定应当从课程标准出发,再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情意和技能等。

2.同伴互助,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

我们分年级分学科共成立了15个研修小组,根据学科、根据年段、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组讨论学习,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了平台。同时又给予教师个体比较充裕的空间与时间,在实践与思考、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每位教师根据所选的教学模块,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评价指南,各研修小组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分组学习讨论,每位教师将自己制定双向细目表和评价标准在组内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后再进行修改,然后再根据标准完成评价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经历了学习、实践、讨论、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完成研修,每位教师最终都交出了一份质量比较高的网络评价方案。

四、进一步思考和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精准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融入教学,突出学科特征,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注重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家校共育。分项等第制评价让学科老师直观的观察出每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科能力的强弱所在,进而方便老师再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补缺补差,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很清楚地了解到在哪个阶段、哪个知识点上出现了薄弱环节。所以分项等第制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程度要提高,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2. 老师的确对学生最了解,但是一个学科有很多观察的维度,老师面对班里几十个学生,在短时间内作全面的观察会比较困难。“等第制”评价对老师的素质要求特别高,教师的认知水平、思维质量、对话和沟通的能力等都需要提高。这不仅是对工作量的要求,更是对老师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