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更好地贯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意见》(沪教委基〔2013〕59号)文件以及《闸北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若干意见》(静教基〔2015〕15号)、《关于新学期推进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通知》(2015年8月)、《静安区教育局关于推进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的补充意见》(静教基〔2017〕11号)等文件、通知精神为主要抓手,丰富学校“新五指课程”实施内容和渠道,深化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做好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小学中高年级的改革实践。为更好地对实施本项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特制定本方案。
二、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推进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特成立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徐静(校长)
【副组长】赵强(书记)、蔡喆炯(副校长)、贺蓓琳(教导主任)
【组员】戴佐欣(教学教导)、郑皓(德育教导)以及各学科教研组长等
四、工作内容及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教学研究、科研引领、教师培训三位一体开展工作。
1、扎实推进教学研究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按课表上课,保质保量上好每一节家常课,杜绝私自调课等现象,教导处加强随堂检查,做好推门课、预约课、公开课、研究课四类课的日常管理。
(2)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评价、辅导”五个流程的教学管理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解读课程标准、细化阶段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叙写的活动。以“大单元教学”的思路进行备课制定单元学科计划,突出单元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步拟定一单元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一单元的作业设计和达标练习。完成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实施计划”,明确各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依次确定教学方案,落实课堂教学。
教师要在分析本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法指导,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各种需要,努力做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严格执行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学生作业时间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各年级、各学科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作业书写规范和书写质量,二至五年级教师每周定时、定点为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辅导。
(3)关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改变注重学业成果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评价,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评价指南,并制定以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各学科课堂表现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分年级分阶段学习习惯养成标准。
各学科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基于标准的学科目标,帮助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根据市教委下发《一年级新生入学指导手册》的行为习惯及评价,围绕学校“适应、发展、进步”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求,组织制定学习准备期目标,以及分项评价具体要求。
(4)关注作业形式的变革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确定作业变革的主题,作业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倡在作业中纳入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5)开展分项评价研究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参照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低年段和中高年段),设计本学科的分项评价的方案,评价形式要多种多样,在一年级开展“2+1”模式的评价方式,即每学期2次核心知识单项达标和1次期末学科活动;二年级开展“2+1+1”模式的评价方式,即2次核心知识单项达标、1次学科竞赛和1次期末学科活动,中高年级则开展每学期2次单项监控和1次期末评价。
2、科研引领评价改革,不断调整
随着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产品的优化与丰富,教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的开展与实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以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区级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等第制的教学模块目标达成评价研究》的研究工作,以翼学院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以语数外学科单元模块为评价内容,将学生学习表现生成的大规模数据收集后进行编码解释,并将之用于评价学业进程。
各学科教研组应以学校总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等第制的教学模块目标达成评价研究》为引领,落实学科的模块化研究,将课题研究落到实践层面上,用等第加评语的方式描述学生单元学习情况。
3、围绕课题开展培训,达成共识
伴随以个性化学习环境以及学习分析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不断成熟,“个性化”的教育、学习模式将成为正式学习环境中必须应对的挑战。教师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转变,围绕学校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于等第制教学模块目标的评价研究》,开展教师培训。
(1)集体培训,增加认同感
教师培训从对等第制评价的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评价研究及学校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评价活动等几方面开展。通过培训应使教师明确等第制评价的内涵与外延,明确等第制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评价标准的规定应当从课程标准出发,再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地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情意和技能等。
(2)同伴互助,小组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
教师培训以研修小组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科、根据年段、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组讨论学习,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同时又给予教师个体比较充裕的空间与时间,在实践与思考、学习与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五、工作措施与保障
1、要切实加强学校课程教学管理,落实课程计划公示制度,不随意增减课时总量、变更课时内容。严肃查处学校内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要落实教学进度监控制,以教学进度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落实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不得大幅提前或延迟。
3、要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
4、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并充分运用校报、网站、公告牌、微信公众平台等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
5、要结合教师的业务专长,合理安排指导(辅导)教师,并将工作量和工作实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之中。加强绩效工资的统筹使用,向积极参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且有突出成效的教师倾斜。
6、要加强在课程领域的研究与改革创新,学校要继续推进教育个性化背景下的小学“快乐300分”活动课程实践,完善“快乐活动日”的实践模式,认真设计“课后30分”等相关活动,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与保障。